Machine Name
region

大羊驼

大羊驼 (Lama glama) 是原生于南美洲西部山区和草原的骆驼科动物。大羊驼的天然栖息地分布于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后来由于能够产出质量优良的毛料而被引进世界各地。它们是可驯养的动物,作为人类的牲畜和驮兽已有 4,000 年之久。大羊驼有修长的脖子和四肢,结实的身体上长有厚实蓬乱的毛,有白色、棕色、花斑、黑色或灰色等多种毛色。两性皆为 1.6 至 1.8 米高,体长 92 至 160 厘米,体重则在 130 至 200 公斤之间。

黄水蚺

黄水蚺 (Eunectes notaeus) 是一种背上有黑褐色鞍状花纹、鳞片呈黄色的大型蚺蛇,主要生活于巴拉圭河流域的支流、沼泽和湿地,但也可以在玻利维亚、阿根廷和巴西见到它们的踪影。黄水蚺是不挑食的掠食者,它们会吃抓得到的各种小型和中型动物。这种蚺蛇以巨大的体型闻名,成年后平均可达 3.3 至 4.4 米长,平均重量则为 25 至 35 公斤。纪录中最大的个体甚至可长到 4.6 米长和 55 公斤重。

汤氏瞪羚

汤氏瞪羚 (Eudorcas thomsonii) 是栖息于非洲塞伦盖蒂区域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小型牧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偏好住在干燥草原,但也会出没在林地中。它们的背部为棕褐色、腹部为白色,侧边有一条黑色的纹路。口鼻处亦呈棕褐色,脸颊和眼部周围则是白色,从眼部到口鼻部首端也有黑色条纹。雌雄都有深色多脊的角,但是雄羚的角比较长,也比较坚硬。雄性和雌性身高平均都有 55 至 82 厘米,体长 80 至 120 厘米,体重在 20 和 35 公斤之间。

湾鳄

湾鳄 (Crocodylus porosus) 是体型极大的爬行类动物,原生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东部的沿海地区。它们是高效且危险的顶级掠食者,雄鳄可长到 3.5 至 6 米长,体重介于 200 至 1,000 公斤之间。雌性的体型较雄性小许多,平均为 2.7 至 3.4 米长,重 120 至 200 公斤。与其他种鳄鱼相比,雄性和雌性湾鳄的吻部和身体都更宽大,身体呈棕褐色至灰绿色;不同湾鳄群体的体色可能不同。

小熊猫

小熊猫 (Ailurus fulgens) 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林地和中国多个地区的小型哺乳类动物。虽然名为小熊猫,它们与大熊猫其实没有紧密关系,不过两者确实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它们都以竹子为主食。小熊猫有红色的毛皮、黑色的四肢、有环纹的尾巴以及白色的耳朵和口鼻部。它们从头到身体的长度为 50 到 64 厘米,尾巴则为 28 到 59 厘米长。它们是爬树高手和游泳健将,喜欢生活在丰富多变的环境。

叉角羚

叉角羚 (Antilocapra americana) 其实不是真正的羚羊。不过这种生活在北美洲的哺乳类动物与羚羊适合的生活环境类似,因而得名为叉角羚。它们的背部和侧身毛皮呈棕褐色,下腹部呈白色,颈部有白色的 V 字型标记。此物种平均肩高为 81 至 104 厘米,身长为 1.3 至 1.5 米。雄性叉角羚的体型比雌性大 10%,口鼻部有明显的深色条纹,而且角也更长、更坚实。

尼罗河巨蜥

尼罗河巨蜥 (Varanus niloticus) 是一种大型爬行类,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沙漠地区。它们也已被引进美国,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当地被视为入侵物种。

小安德列斯群岛鬣蜥

小安德列斯群岛鬣蜥 (Iguana delicatissima) 是加勒比海小安德列斯群岛的大型特有种蜥蜴,尤其常见于安圭拉、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和多米尼克。它们是极危物种,当前正面临栖地消失、遭野生动物猎捕以及与入侵种绿鬣蜥混种等威胁。小安德列斯群岛鬣蜥有灰色的身体和绿色的腹部,脸部短小而平坦,下颚长有白色鳞片。雄蜥下颌呈粉红色,眼眶有蓝色的鳞片;雌蜥则无此色彩特征,且体型仅约雄性的三分之二大。

印度犀牛

印度犀牛 (Rhinoceros unicornis) 在英文中又叫“大独角犀牛”,是一种大型草食有蹄类动物,原生于印度北部、尼泊尔和不丹的河谷盆地。此物种的特征在于粗短的角和凹凸不平的棕灰色皮肤,常常有人将其皮肤比拟为士兵所穿的板甲。雄犀牛比雌犀牛大,雄犀牛约重 2,100 公斤,体长 3.7 米;雌犀牛平均则重 1,600 公斤,体长 3.2 米。除了大小不同外,雄犀牛颈部还有庞大的皱褶,因此外观也与雌犀牛不同。

蓝孔雀

蓝孔雀 (Pavo cristatus) 就是俗称的孔雀,它们是原生于南亚的大型鸟类,但人类已将它们引进世界各地。雄孔雀以亮丽的艳蓝色羽毛和特大的装饰尾羽闻名,它们会将尾羽展开,展示尾羽的大小和有眼状斑点特征的独特羽毛。这样的行为既可以讨雌鸟欢心,也能恫吓其他雄鸟。雌孔雀的外观极为不同,有着棕色的羽毛,脖子背后有一点蓝色,并且没有尾羽。然而不论雄雌,蓝孔雀的头上都有羽毛头冠。